< 返回 北川震害考察 2014年11月06日

2008512,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8.0级地震震中在映秀镇,地震断层挤压断裂,错动方向为东北方向,错动时间为22.2s 北川县城正处汶川东北方向的断裂带上,由于离震中一百多公里,地震既有垂直方向的震动又有很强的水平方向的震动,震害甚至超过震中映秀。

一、从设计角度看地震灾害

作为结构设计人员,我在北川县城的遗址里逗留了很长时间,从抗震设计的角度,可以发现房屋建筑地震破坏形式有如下特点:

1. 部分房屋被崩塌山体掩埋,全部损毁。 这些建筑在选址时忽视了对地震衍生灾害的防范。

2. 底框结构房屋破坏严重,几乎无一幸免。 这主要是由于水平地震作用造成,由于底框层与上部砖混层结构刚度相差较大,北川县城大部分底框结构房屋又没设置抗水平地震力的混凝土剪力墙,这就放大了底框结构的缺陷, 从而造成底框柱的破坏,上部砖混结构垮塌。个别房屋底框层垮塌,上部结构基本完好,象整个建筑少了一层。

3. 在人们意识中多层框架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要优于砖混结构房屋,但在北川县城中心区,多层框架房屋破坏程度绝不亚于多层砖混房屋,很多框架房屋整体垮塌,个别主体相对完好的房屋基本上是砖混结构。 这主要是由于强烈的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剪切破坏,框架柱断裂所致。

4. 大多数框架结构破坏为柱破坏。工程抗震设计中强柱弱梁的理念体现不足, 结构延性不强,相对于梁框架柱强度、刚度不足。

5.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破坏严重,柱主筋保护层崩裂,梁纵筋被拉出。 这主要是由于节点构造措施缺陷,柱箍筋配箍率偏小,柱节点混凝土破坏后梁主筋失去了锚固。

6. 所有受灾建筑悬挑阳台及楼梯间破坏严重。楼梯间是人员逃生的主要通道,但在这次地震中破坏最严重。

7. 相邻建筑物之间或同一建筑物的抗震缝两侧互相撞击,破坏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在大烈度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房屋平动变形位移较大,同时抗震缝宽度不足所致。

8. 大开间建筑,如学校、医院等,破坏比其它建筑物严重,垮塌者较多。 这主要是由于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灾区大开间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墙体少,柱间距大,整体刚度比质量相对较小,从而不能有效抵抗水平地震剪力作用。

二、如何加强抗震设计的一点体会

   通过对北川地震灾情及现行抗震规范地分析, 今后的结构抗震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抗震措施。

1. 充分重视建筑选址, 对拟建场地除做地勘外,对所在区域的衍生地震灾害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在震后有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地域建设永久性共建。

2. 贯彻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理念,加强柱的承载力及刚度,严格控制轴压比,保证柱不先于梁破坏,这点很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塑性内力重分配,允许梁形成塑性角,使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形,使地震对结构的动能耗散,作用力减小,从而获得较好的结构延性和较强的抗震效能。

3. 加强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处抗震措施,加大节点处柱的配箍率。 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确保节点处柱箍筋正常布置, 梁主筋可靠锚固;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满足规范要求。 只有保证梁、柱节点不破坏,才能做到“大震不倒”。

4.  框架结构楼梯间框架梁柱适当加强,维护墙构造柱间距应严格按规范,以保障地震疏

散通道。

5. 底层大空间上部填充墙较多的框架结构房屋,应特别注意填充墙刚度影响而造成的应力集中,造成底层破坏,这有点像底框结构;应在多层框架结构,大空间底层加设砼剪力墙或砌体剪力墙。

 6. 不应片面强调结构的延性、经济性, 而忽视较大残余变形及非结构构件破坏、脱落,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较大的经济损失。  

    地震作用复杂多变, 难以量化。 5.12地震给予我们很多启迪与教训, 反映出北川房屋很多抗震性能上的先天不足。但即使是在地震烈度(11度)远远超过设计设防烈度(7度)的北川,仍有部分房屋坚挺不倒,甚至没有大的破坏痕迹。因此,做为建筑设计人员,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抗震技术和抗震理念,使设计更加合理。 把建震不倒的房子做为自己一生的职责。

(供稿:毛晓霞)